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发布时间:2021-08-27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4.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5.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7.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二)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

  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下页更多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一)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③大树白④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

  ① 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军。

  ② 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的方法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军遭到失败。

  ③ 斫:音zhuó,砍。

  ④ 白:使…露出白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① 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____ ② 去韩而归 去:____

  ③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____ ④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____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分)

  ②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3分)

  ③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3分)

  3.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分条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① 率兵 ② 离开 ③ 向西进军 ④ 约定 (每空1分)

  2.① 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因”1分,大意1分)

  ② 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逃跑的人就过半了。(“固”、“亡”各1分,大意1分)

  ③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的字,就点火照亮树上的字。(“书”(字)、“烛”(照)各1分,大意1分)

  3.(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每条2分)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二)

  【原文】:沧州①南一寺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并⑥沉焉。阅十余岁⑦,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⑧顺流下矣,棹(zhào)⑨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⑩,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①沧州:地名,今河北沧州

  ②临:靠近。

  ③河干:河边。 河,指黄河。

  ④山门:寺庙的大门。

  ⑤圮:倒塌。

  ⑥并:一起。

  ⑦阅:经过,过了。岁:年。余:多。

  ⑧以为:认为……是……

  ⑨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⑩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3.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看完以上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大家还想不想进一步学习更多应对中考拿高分的其他课程呢,名师主讲视频课带你冲刺中考!(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

1.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4.初中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

5.初中语文八种题型解题技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