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发布时间:2021-09-24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训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一)

  最近,一个由来自瑞典和德国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想借此知道鼓掌——这一带有明显人类文化色彩的肢体动作,是否能够彼此感染。研究人员让两组大学生志愿者听两个不同的幻灯片报告,同时开始记录每个志愿者何时开始和停止鼓掌,以及每个志愿者座位的排列情况。结果发现,当有些志愿者开始鼓掌时,其他的志愿者并没有马上跟着鼓掌;而当一部分志愿者已经停止鼓掌了,另一部分志愿者才开始鼓掌。为什么人们鼓掌的起始和终止的时间不同步呢?

  研究人员通过细致研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每个人鼓掌一般都不会拍一两下就结束;如果一个房间中的大部分人开始鼓掌,先前没有鼓掌的人也大多会跟着鼓掌;当一个人开始鼓掌时,会带动他身边的人紧跟着鼓掌等等。这些现象表明,鼓掌也可以相互传染。

  研究还发现,当人们看节目鼓掌时,影响他们鼓掌时间长短的因素并不是他们对节目的喜欢程度,而是他们听到的掌声强烈程度,而且越强烈的掌声,带动其他人鼓掌的人数越多。

  那么,为什么鼓掌能够传染呢?

  与哈欠、情绪的传染一样吗?

  人们很早就发现,打哈欠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染。前不久的研究还证实,人们的情绪也容易彼此传染。

  如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而且传播速度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功夫。更有趣的是,同样是情绪传染,相比悲伤等消极情绪,快乐等积极情绪的传染速度竟然还要慢一点。

  既然鼓掌像哈欠、情绪一样,能在人群中传染,是不是背后隐藏的秘密也一样呢?有专家认为,问题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哈欠和情绪传染的秘密,在我们的“大脑魔镜”上。科学家证实,在我们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埋伏着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它正是我们的“大脑魔镜”。当我们看到某种动作时,它会被激活,促使我们像照镜子一样,不自觉地模仿刚才所看到的那个动作,让我们能够借此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镜像神经元分布十分广泛,在两个大脑半球的重要区域都有分布。如果破坏整个镜像神经系统,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严重下降。有了这个“大脑魔镜”,于是我们才会见到他人打哈欠,便跟着打哈欠,才会“忧伤着你的忧伤,快乐着你的快乐”——传染便由此产生。科学家指出,人越容易被感染,表明人的镜像神经元越健全和发达。

  但要用“大脑魔镜”来解释鼓掌传染的原因,就比较牵强。因为鼓掌传染主要是靠声音影响周围人群的,而不是看鼓掌的动作引发的,所以“大脑魔镜”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由此可见,造成鼓掌传染,应该另有原因。

  原来“大脑魔镜”也善“听”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鼓掌也能传染呢?

  前不久,葡萄牙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宠物狗们不但能当着主人的面,跟着主人打哈欠,即便主人不在场,听到主人打哈欠的录音,也会跟着打哈欠。这表明,声音真的能导致相关的动作传染。有些现象与鼓掌靠掌声传染相类似,其产生的原因,究竟与“大脑魔镜”有没有关系呢?

  最近,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小组对视觉健康者和从未有任何视觉经验的先天失明者进行了对比实验,以此来确定在没有视觉经验的个体身上,是否存在发育正常且有效的“大脑魔镜”。研究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因为结果显示,对于“大脑魔镜”的发育和运行来说,视觉体验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先天失明的受试者通过声音认知物体和正常人通过视觉认知物体时,会激活大脑的同一个区域,都会激活“大脑魔镜”。这个实验表明,“大脑魔镜”可以摆脱对视觉的依赖,完全有能力对经过耳朵等其他感官获取的动作信息进行处理。所以对于盲人来说,他们听到别人的动作,与正常人看到相同的动作时,大脑的反应是一样的,说明他们可以借助“听”来“看”世界。

  既然“大脑魔镜”也善“听”,那么鼓掌靠掌声传染给他人,以及宠物狗听主人打哈欠的录音就能跟着打哈欠,也就自然而然了。

  科学家指出,对鼓掌能传染现象的深层揭秘,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洞悉大脑的秘密,也便于下一步更好地利用“大脑魔镜”做更多的事情。

  1. 本文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2.“与哈欠、情绪的传染一样吗?”这一部分不是介绍鼓掌传染的秘密,是不是偏离主题?为什么?

  3.“大脑魔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 本文在用平实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作者也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试举例说明。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答案:

  1. 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先介绍鼓掌也传染的现象,再引入“大脑魔镜”,分析其内在的科学道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接受。

  2. 不是。因为哈欠、情绪的传染也是常见现象,读者很容易想到其背后隐藏的秘密是不是也一样,接着引出“大脑魔镜”的工作原理,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为下文介绍“大脑魔镜”也善“听”做了铺垫。

  3. 当我们看到某种动作时,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促使我们像照镜子一样,不自觉地模仿刚才所看到的那个动作,让我们能够借此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大脑魔镜”也可以摆脱对视觉的依赖,完全有能力对经过耳朵等其他感官获取的动作信息进行处理。

  4. 如:把镜像神经元比喻成“大脑魔镜”,生动形象,利于读者认知。“忧伤着你的忧伤,快乐着你的快乐”,引用歌词,契合当时的语境,幽默诙谐,有很强的感染力。“大脑魔镜”也善“听”,把其拟人化,突出了其“听”的功能,生动形象地解释了鼓掌传染的深层秘密。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二)

  最近,科学家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发现了奇异的两栖动物新物种——无肺螈成体。它们的体形看起来很像巨型蠕虫或是蛇类,体长可达70厘米,没有鼻孔,没有肺,也没有腿,主要生活于水中,依靠皮肤呼吸氧气。此外,科学家在厄瓜多尔西部进行科学考察时也发现了一种新的无肺螈。

  有趣的是,前两年新加坡生物学家还重新发现了一种体内没有肺的蛙,这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无肺的蛙。起初,科学家并不相信这种蛙会没有肺,但经过仔细解剖检查分析后,他们也不由得目瞪口呆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在无肺蛙的体内,科学家发现了正常的胃、脾和肝脏,但在肺的位置却只有反常的软骨组织。

  虽然大多数两栖动物是水陆两栖的,但仅仅在生活习性上的水陆两栖还并不能说明两栖动物的特点,因为还有一些高等脊椎动物也存在着这种习性。确切地说,两栖动物这一名称主要是指它们一生中包括水生生活的幼体阶段(蝌蚪,用鳃呼吸)与陆地生活的成体阶段(改为肺呼吸)等两个营不同生活方式的阶段。因此,在两栖动物的生活史上要经过“变态”这一过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成体没有肺的两栖动物呢?

  两栖动物是由水生生活的动物过渡到真正陆生生活的动物之间的一个类群,是脊椎动物中最先征服陆地环境的先驱。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两栖动物的从水登陆,只是初建了脊椎动物陆地生活的“滩头阵地”,它们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还不完善,尤其是有两个关键性问题它们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一是成体的肺不发达,呼吸机制主要由鼻瓣和口腔的动作将空气吞入(而不是吸入)肺内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皮肤呼吸的辅助,这就要求皮肤经常保持湿润,才能进行气体交换;另一个关键性问题是,繁殖时进行体外受精,必须产卵于水中,胚胎发育过程中没有羊膜,孵出的幼体营水中生活方式,经过一个变态阶段才能发育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体。这两方面矛盾的存在,使两栖动物没有抗御长期干旱的能力,不能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科学家发现,无肺蛙生活的溪流虽然位于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低地雨林地区,离赤道距离不远,然而水中却异常冰冷。因此,他们推测,在这样的水域中富含大量的氧气,而这种蛙体内没有肺,能够使其更好地沉入水中,从而更好地适应寒冷、湍急的河水。体内没有肺使这种蛙的身体变得扁平,因而可以增加其皮肤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有助于它们吸收氧气。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自身需氧量非常少,只占相同体形哺乳动物的10%。不需要过多的氧气,导致它们很容易出现体型和器官的变化,因而失去肺这种呼吸器官。

  为了保护这些十分稀有的珍奇两栖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呼吁有关国家的政府谨慎开发这些地区的资源,以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选自2011年第15期《百科知识》)

  1.“最近,科学家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发现了奇异的两栖动物新物种——无肺螈成体。”试说说无肺螈成体有什么奇异之处?(2分)

  2.“它们的体形看起来很像巨型蠕虫或是蛇类,体长可达70厘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二段中加线词语“唯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4.“在两栖动物的生活史上要经过‘变态’这一过程”。试说说“‘变态’这一过程”具体指什么?(2分)

  5.为什么会出现成体没有肺的两栖动物呢?(4分)

  6.无肺蛙扁平的身体有什么作用?(2分)

  7.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答案:

  1.体形看起来很像巨型蠕虫或是蛇类,体长可达70厘米,没有鼻孔,没有肺,也没有腿,主要生活于水中,依靠皮肤呼吸氧气。

  2.作比较 列数字 具体写出了无肺螈成体的体形和体长。

  3.不能去掉。 因为“唯一”只有一种,别无其他的意思,用在句中强调世界上只有一种无肺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两栖动物一生中从水生生活的幼体阶段(蝌蚪,用鳃呼吸)过渡到陆地生活的成体阶段(改为肺呼吸)的过程。

  5.因为两栖动物从水登陆两有很好地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1)成体的肺不发达,呼吸机制主要由鼻瓣和口腔的动作将空气吞入(而不是吸入)肺内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皮肤呼吸的辅助,这就要求皮肤经常保持湿润,才能进行气体交换。(2)繁殖时进行体外受精,必须产卵于水中,胚胎发育过程中没有羊膜,孵出的幼体营水中生活方式,经过一个变态阶段才能发育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体。这两方面矛盾的存在,使两栖动物没有抗御长期干旱的能力,不能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6.可以增加其皮肤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有助于它们吸收氧气。

  7.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