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02-0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生活与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2)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提纲]: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事事有矛盾

  (2)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2)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在它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 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

  (1)每一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食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还未进入人们视野,还未能对其具体矛盾做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

  “时时有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无矛盾状态,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有时表现为差异,有时激化,最后是矛盾的解决。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民下三个方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依据;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这是在总体上、在相互联系上把握事物的依据。

  (3)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原理应注意两点:①弄清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含义,是掌握这一原理的前提。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者叫“共同本质”。特殊性即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征,或者叫“特殊本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含义相同。②准确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挖掘这一哲学原理的关键。首先,要弄清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怎样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寓于”即“存在于”、“包含于”的意思。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是指任何“个别”都包含着“一般”,任何“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千万注意,不能认为一般包含个别、共性包含个性,因为共性撇开事物的具体特点,只是概括、抽象了共同点、共同本质。导致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对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含义理解不够,混同于“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或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总是与它的同类的事物有某种共同点,总具有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其次,我们要弄清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怎样相互转化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上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两层含义的关系

  (1)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说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每一事物矛盾的特点却不同,且每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作用也不相同,这分别的矛盾特殊性的第一、第三个表现。

  (2)从时间上看,“矛盾普遍性”是说时时有矛盾;而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的特点会不一样,即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特点不同,这是矛盾特殊性第二个表现。

  所以,矛盾特殊性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的两层是分别对应的。

  [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在辩证法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理论抽象难懂,所以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注重具体,拒绝抽象;注重科学,拒绝肤浅;注重体验,拒绝说教。通过遵循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由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三)基本教学思路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得始终

  2、矛盾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前提(p70页)

  根据不同的回答,请判断这是哪位老师说的观点

  问题:“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

  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各记大过一次——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公布答案,分别是历史老师、英语老师,物理老师和教导主任)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不同学科老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科研究的矛盾不同。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简单小结:

  矛盾普遍性

  表现在 2个方面

  特殊性

  概念

  表现在 3 个方面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有两种含义

  (1)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第二种是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和属性。简单理解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共同点)

  所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例1:想一想:问卷调查中,每一问题为什么总有相对集中的回答,但却为何没出现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出现不同的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对集中的回答”表明事物之间有共同点,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矛盾的普遍性;“没出现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例2:书本例子与白马非马通过回答,让学生明白两者的关系。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__相互联结_______。(具体关系见书本p71)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不同的场合是_可以相互转化的。

  “……走自己的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从来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邓小平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当堂练习]:略。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时矛盾问题的精髓。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在我教上一目时已经深有感触,教好哲学,特别是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个人觉得要作到以下几点:

  (1)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要丛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案,组织课堂教学。

  (2)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不会六下太多的印象,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事例、问题、情境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解决,让学生极力知识的生成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说课稿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9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上一框用发展练习的观点看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通过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两大关系,揭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下一阶段的学习都用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以及通过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矛盾概念的理解,以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原理,主要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对哲学上矛盾的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 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 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看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1.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

2.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卷

3.2016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4.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5.高二下学期政治期中联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