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雪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时间:2021-08-31
鲁迅散文雪教案范文3篇

  散文教学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然有其特殊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鲁迅散文雪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鲁迅散文雪教案范文一

  一、课文导入

  通过简洁的述说海南与北方的气候区别来导入新课。(提示:海南——四季如春,即使在冬天绿色也成为不变的主打色;北方——四季分明,冬季呈现冰天雪地之景)

  二、学生快读课文,圈点标注字词

  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上黑板注上拼音;本组同学之后可协助、帮忙矫正。教师结合“标音口诀”点评学生注音效果。

  三、朗读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

  2、男、女生各选一名学生代表任意选读课文中的两至三段;

  3、学生自主点评;

  4、教师鼓励学生“挑战”以上朗读的男、女生代表;

  5、教师自读课文,学生倾听、点评,提建议。(在这个环节上,我放下思想包袱,不怕出丑,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发言空间;好几名学生踊跃评价老师的朗读,探讨的学习气氛较为浓烈。)

  6、教师鼓励全班同学“超越老师”,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教后反思:

  本堂课上得较为自然、放松。授课采取的民主、开放、合作、探究策略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学习课文,分享彼此的见解和快乐。

  不足之处在于:

  1、板书课题在导入语之前。根据杨联鸽老师的建议,板书课题应该放在导入语之后,方给学生悬念和引起学习的兴趣。

  2、学生在黑板注音、检测这一环节时间为4—5分钟有些过长。根据张振华老师的建议,此环节应该压缩一点,为下文的展开积蓄更多时间;

  3、探究的问题没有引出来。根据组长廖同云老师的建议,教师在设计课堂中,应该在朗读之中放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学习本课的深度开展铺垫。

  感谢以上老师的真诚评价和宝贵建议!在前进的道路上,愿我们共勉共进!

  附:第2课时授课思路

  四、研读探究

  1、勾画出描写南北方不同雪景的语句。

  2、各小组或男女生选派学生选择描写雪的精彩段落朗读;

  3、教师和学生对朗读点评,并作示范朗读;

  4、学生合作探究并归纳概括雪的南北之特色;

  5、优美句段深入赏析;

  6、深度延展:鲁迅在课文中写了南北两方的雪,通过学习课文,请你想一想,他更欣赏哪方的雪?

  7、根据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之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8、学生讨论交流,谈学习本课获得哪些体会;

  9、教师归纳学生们的发言并作小结。

  鲁迅散文雪教案范文二

  摘要:本文探索了鲁迅散文《雪》的内在意蕴,对《雪》一文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鲁迅《雪》赏析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写于1925年1月18日。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选入了这篇精美的散文。文中蕴藏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令读者如品香茗,似嚼橄榄,回味无穷。就艺术特色而论,它的构思尤其精巧、含蓄,如巧匠编织,天然精妙。

  这篇作品的题目是“雪”,其内容也主要写“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但颇令人深思的是,它却以“暖国的雨”开篇,以“朔方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收束。它最明白无误的表明,文章虽主要写“雪”,但“雨”却远远超出了“引子”和陪衬的作用,成为与“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并存而另具其丰富而独特内涵的三个主要意象之一:“暖国的雨”虽然“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但作为整体的雨,尤其是“寒国的雨”,却是“雨”,“南方的雪”,“朔方的雪”三位孪生姊妹生命的起点:没有“雨”,也就不会有“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者才说“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再说“南方的雪”。这一意象以“滋润美艳”为外型特征,以饱含青春活力为精神特征,它虽仍未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北方雪花,但却体现了在雨的起点上的第一次存在形式的转换和性质上

  的升华,对于它“滋润美艳”的外部特征,作者运用了动静对照、虚实结合的手法作了充分而精彩的描绘:妆点在皑皑白雪天地中的,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在这里,作者以白色为底色,使用了红、青、黄、绿等色彩鲜明的词,把江南的春天打扮得何等美艳迷人!何况想象中的“飞”、“闹”着的可爱的蜜蜂和现实中雪地里那群天真活泼、穿着各种鲜明颜色衣服的孩子和童心未泯的大人在堆雪人,而雪人也是那么洁白而明艳:通体洁白,嘴巴通红,目光灼灼。能够堆雪人,则是上文南方的雪“滋润”特点的体现,所以作者说它“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至于其饱含青春活力的“神”,作者却惜墨如金,仅点了两句:“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说江南的雪景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红、青、黄的花和绿的草,不就隐约而明确地传达着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和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吗?“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下蕴藏的,不就是活泼泼的生命力吗?作者从形到神对“南方的雪”精心描绘,为下文和“朔方的雪”进行鲜明对比作了充分铺垫,也为从“南方的雪”到“朔方的雪”的进一步升华和超越奠定了基础。

  和“南方的雪”的“滋润美艳”形成鲜明的对比,“朔方的雪”的特点则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但这仅仅是形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它的“神”和“南方的雪”形成更其鲜明的对照:它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饱含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改天换地的伟力。你看它在晴日之下,借助旋风,“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

  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它不但自己奋飞、生光、旋转、升腾,而且使自己所处的“太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是何等激动人心、促人奋进的一幅朔雪搏击图!在“雨”、“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这三组意象中,它显然处于一个最高的层次,也最为作者所激赏,所以作者不但赞美它是“死掉的雨”,即以雨的转化为生命起点的一个新的活泼泼的生命,而且一再满怀激情地称颂它是“雨的精魂”,即雨的精华,精神和灵魂。在这个意义上说,或者说在作者看来,“雨”,甚至“南方的雪”都是徒具生命形式的外壳,而只有“朔方的雪”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存在,一种更有价值的生命存在!

  作者赋予“雨”、“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三个意象以生命存在形式的感悟和人格超越的象征意蕴,是从将这三个意象人格化开始的。对于“暖国的雨”,作者一开始就不称它为“它”而称之为“他”,且问它对于自己“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以为不幸否耶”?对“南方的雪”的人格化,则是用将它喻为“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和称雪人为“他”体现的。对“朔方的雪”的人格化最明显,不但称它为“他们”而且说它“蓬勃地奋飞”,说它”孤独”,说它可以生死,具有“精魂”,都是以把它人格化为前提的。 “雨”,特别是“暖国的雨”,在作者看来是“不幸”的,这从作者说它“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觉得他单调”的语味,尤其是“灿烂的”三字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文末,作者又说“朔方的雪”是“死掉(实际意义为“新生的”下文有详述)的

  雨”,是“雨的精魂”,可见在作者看来,“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生命存在形式和人格境界:它不仅是柔性的,没有“坚硬的”品质和“灿烂的”光华,而且甚至没有“精魂”。因此,在作者看来它不但“不幸”,而且需要经过“死”而复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这在将“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的对比中得到非常明确的体现。

  “南方的雪”以“滋润美艳”为形,以充溢青春活力为神。和“雨”相比,它蕴涵了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展示着一种美好的前景,也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赏识。但它显然是一种优美,还没有完全摆脱“雨”那种与生俱来的“柔的品格”,或者说还不那么坚强,所以人用它堆雪人,在太阳,寒夜这些外力的作用下,很快地消融,“成为不知算什么”,连本来的那一点自我的特色也失去了。它是美好的,却不坚强,缺乏那种搏击外部力量的斗争精神,甚至缺乏属于自己的“精魂”。作者对它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它是美的,但也是脆弱的,可以说是一种“美丽而脆弱”的存在,显然象征了一种具有外形美,也有一定美的品格,但却有一定缺陷的生存形式和人格层次。和“雨”相比,它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却没有达到一种质的升华和飞跃;因而在作者看来,它还远不是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更不是一种更高(即使不说是“最高”)的人格境界,还需要进一步升华和超越。 “朔方的雪”就决然不同了:“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屋宇下”,那些撒在“地上,枯草上”“如粉如沙”的雪“蓬勃地奋飞”,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它们便“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

  而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这是何等生机勃发的活力,这是怎样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是怎样一种不屈不挠的斗志,这是怎样一种改造环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又是怎样一种独立的人格,怎样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存状态!难怪作者要一再衷心赞颂它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了!它显然是作者当时所向往的一种最佳生存状态和最高的一种人格境界。不仅对“雨”,而且对“南方的雪”,它都是一种真正生命的感悟和人格价值的升华与超越,虽然它的感觉可能是“孤独”的。为了实现这种超越,在作者看来,作为“雨”,它宁可“死掉”,甚至“九死其犹未悔”。因为有死必有生,旧的、腐朽的事物的死必然带来新的质的产生契机。在这里,作为“雨”是“死”了,但却以“雪的形式获得了更灿烂辉煌的生命,因此每一次死对它来说都将是一次精神品质和人格境界的超越和升华。而此时的“孤独”,就不是一个“小我”自我悲欢的咀嚼,而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贵的孤独,是一种伟人特有的寂寞,更是作者当时“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写照。而这种对更高的生命状态和人格境界的不懈追求和努力超越,正是作者在当时情况下对改造旧世界的强烈要求和对实现自己人格理想努力的自我写照。而这,则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雪》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是一卷精美绝妙的皓雪的画轴,是一首响彻天宇的嚎亮的战歌。全篇紧贴时代脉搏,文辞优美,激情澎湃,读来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鲁迅散文雪教案范文三

  一、教材分析

  《雪》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心灵之声为专题,意欲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案例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设计意图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突出教学的几个重点

  1、注重基本功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仍然把训练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放为重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内容,学会去听别人的发言,学会从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含。当然,鲁迅的文章向来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的学习方式易于同学们集体智慧的开发。由于学生阅历的因素,鲁迅的语言让学生独自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整体上还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学习对比手法

  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写了江南雪与朔方的雪,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各自的描绘的呢?又是怎样地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本人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柔美的,北国的雪“随着旋风蓬勃奋飞”,是壮美的。我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以物衬物和比喻的方法,写江南雪的美丽轻柔,令人喜爱,雪中“血红的山茶”“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这丰富的色彩衬托了雪的美丽,“处子的皮肤”(解释“处子”:少女)又恰到好处的比喻了江南雪的轻柔,正因为如此,使作者似乎看到一点春意,所以作者说“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这些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雪的喜爱。由几位同学再分别朗诵这段文字,相互比较,谁读出了江南雪的轻柔美丽。

  “作者写北国的雪就不同了”(过渡),由学生朗诵写北国雪的段落,点划写雪的关键词句:如粉如沙蓬勃的奋飞,灿灿的生光,包藏火焰的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然后让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明确作者以饱满的热情,用激情的笔调描写北国雪的猛烈狂放,振奋着人的精神。如果说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对江南雪“美艳之至”的喜欢,那么写北国的雪,就是对北国雪“旋转而且升腾”之雄伟姿态的赞美了。

  3、拓展析疑,揭示文章主旨

  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有人说,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教师应该有乐观的人性观,善意的看待和评价学生的天性和行为,对每一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和“鼓励”,需要一座架在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桥梁。

  泰戈尔曾在他的《飞鸟集》里让瀑布自己说道:“虽然……渴者只要少许的水便够了,但我却很愉快地给予了我全部的水。”这就是瀑布的精神:爱――慷慨、热烈、忘我!我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教育,给学生以爱心、耐心、诚心,是一种真实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祖国下一代的无私的爱。它不是做给学生看的,更不是做给领导看的。做教师应该真心实意地为孩子的成长着想,要深入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难处,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3、微笑比发怒更有效

  有些老师当学生出错的时候,总喜欢严厉地批评,结果学生不高兴,自己心里更难受。微笑教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发怒、责备会使学生产生排斥、抵抗的心理。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老师带着真诚的微笑去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的信任感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听课便觉得轻松愉快,师生配合默契,从而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微笑的老师,不仅是指教师面带微笑,更多的是指教师由从心底对学生的爱而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宽容……而学生,在教师的爱的滋润下勃勃生长,自信、大胆、永远微笑……

  微笑能以柔克刚,起到“滴水穿石”的功效。对一些有意惹是生非的学生,老师不要急于找他们“磨嘴皮”,也不要急于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更不要“请”出各路“诸侯”来助战,而是要冷静地观察,耐心地等待,当发现这类学生有“闪光点”时,就恰到好处地表扬他,恰如其分向他提出希望,并始终以亲切的微笑关注他,在这种微笑力量的感召下,“问题学生”粗野的“刚性”将被“柔化”。

  老师的微笑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愿每一位老师都学会微笑,每一天都能问问自己:“你今天对学生微笑了吗?”

  我想对大家说,无论你遇到的事情有多糟糕,请始终保持微笑的脸和微笑的心情。这远比报怨、生气和发怒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