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散文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时间:2021-09-09
谈谈散文教案范文3篇

  散文,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份量。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谈谈散文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谈谈散文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探讨散文鉴赏知识。

  2.品读文章《白鹭》,在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了解《白鹭》《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并能说出其好处。

  4.能把自己的感悟与《关于散文〈白鹭〉》进行比较并说出差别,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散文是一种潇洒活泼、优美空灵的文学样式。在散文的领域里,有匕首、投枪式的战斗檄文,有亲切动人的世态风俗画,也有给人以愉快休息的小夜曲。博览散文,我们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鉴赏古往今来的那些出自大家手笔的华章精品,确是一种富有启示而又充满乐趣的精神享受。然而,好的品评需要有良好的散文鉴赏知识来支撑。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散文的鉴赏知识。

  二、聚焦考点

  散文的鉴赏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要看我们是不是会用心观察,用心体会。比如说,同学们在考场上碰到的散文阅读题就多少蕴涵着鉴赏散文的信息。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经常碰到哪些散文阅读题?

  (参考答案: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2.这些考点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请同学们从这些考点中探讨一下鉴赏散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领悟立意;分析结构;品味特色。)

  三、回归文本

  的确,我们在鉴赏散文时可以从领悟立意、分析结构和品味特色这三个方面入手,那么我们在领悟立意、分析结构、品味特色时应该分别细化到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思考一下。

  1.领悟立意

  (1)要注意不同性质的作品之特点。

  抒情散文的立意往往是一种情感,而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则常常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此外,不同的文体样式对立意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需求:议论散文要求观点明确突出,不可含糊隐晦;而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则要求思想感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热情洋溢地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于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则告诉我们生命的长河是生生不息的,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坚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信心,而是扬起生命的风帆。前者的立意是一种含有浓郁诗意的情感表现,后者则是一种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哲理观点。)?

  (2)一要“高”,二要“深”,三要“新”。

  所谓“高”,主要是指作品立意的高远,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峰,俯瞰人生,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所谓“深”,就是指作者对生活,对事物有透辟的了解,从中开掘出生活的底蕴,引申出深刻的认识;所谓“新”,是指立意要有新鲜感,而不能人云亦云。

  (例如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散文《秋声赋》,把秋天描写得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当代作家峻青则写了一篇《秋色赋》,反其意而用之。他在铺陈了斑斓的秋天景色、喜人的丰收景象、农民中普遍形成的高尚风气之后,笔锋轻轻一转:“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一种内容,另一种色泽”,这样,作者就由赞扬秋天而转为赞颂社会主义时代,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一立意既深邃又高远,且不落窠臼,同时具有“深”和“新”的特点。)

  2.分析结构

  (1)理清线索

  以线索来组织材料,所以文章虽然放得很开,却处处让人感到一种有机的整体结构美,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散文的艺术魅力。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境界、一种联想、一件事物,或者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性格的发展、事件的延伸,都可以作为线索,鉴赏者把握了它们,便有助于理解散文的结构艺术。

  (2)抓住文眼

  散文的“眼”并非指某个字用得巧妙,某句话显得警策,它是主题思想的凝聚点,艺术意境的聚焦点,艺术结构的结合点,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

  (如同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一样,散文的“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个事物,如《荔枝蜜》中的蜜蜂;有的是一个画面,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还有的是一个细节、一种色彩等等。鉴赏者抓住了它们,分析其中的奥妙和匠心,就能看到不同散文结构的特点和价值。)

  (3)把握角度

  从散文创作实践看一篇散文结构的成功,它的角度必然新颖独特,能够充分地展示立意。

  (例如柯蓝的散文《写在贝壳上的诗》,此文是作者在青岛海滨疗养时写的。作者想写“我”随同青岛海洋研究所的同志参观海上养殖场时的所见所闻,以表现海洋工作者的忘我工作精神和高尚美好的情操。如按一般观后感的常规写法来写,那就得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先从参观养殖场开始写起,写自己的见闻,写感动自己的事和人,这样写出来的散文可能也很生动真切。但作者不满足这种老套构思的角度,而是反复地酝酿、思索,从更广阔更深沉的角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采用了时间的倒叙和联想的手法,使这篇题材普通的散文,不仅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立意新鲜深刻,而且结构独特巧妙,具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韵味,像一首清新隽美的散文诗。)

  3.品味特色

  (1)语言的品味

  散文作品,很讲究语言的运用。纵览古今散文佳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考察,无一不具有形象、优美、朴实和简洁的特色。与小说比之,它多几分浓密和雕饰;与诗歌比之,它多几分清淡和自然,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透着情韵的美妙,所谓语言的情韵美,就是指作者的感情、心声与客观事物的融合谐和,而暗暗透入文字中的一种美的情调和韵味。

  (例如:以下面两段话来比较:①根据埃及朋友的介绍,我在一个夜晚去看金字塔,想多了解一些这个民族的历史。②听埃及朋友说,金字塔的夜月,朦朦胧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我去,却不是为的寻梦,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的活生生的历史。前一段,是通讯报道写法。后一段,才是散文的语言,它的特色是富有形象性,从动人的境界中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情致和韵味。朦朦胧胧的月夜,被作者写成“富有幻想的梦境”;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却说成是“摸摸这个民族的活生生的历史”。这就显得优美、生动、充满情韵和魅力。)

  (2)风格的品味

  散文的艺术手段丰富多彩,白描、象征、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等手法的自由运用,使散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作品经常重复出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一个散文作家的风格,会从他的构思、题材、主题、结构、语言等等方面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一种独特的跟别人不同的总体特色。

  (如茅盾的深刻严谨,巴金的细腻缠绵,冰心的清婉明丽,杨朔的含蓄深沉,峻青的真切朴实,余秋雨的底蕴丰厚,张承志的沉雄苍凉,贾平凹的清淡古雅,周涛的气势恢宏等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在鉴赏时进行认真细致的品味。)

  四、课堂总结

  散文,有如山间的白云,溪间的流水;也似花丛中飞翔的蝴蝶,天宇间展翅翱翔的雄鹰;或是大海深山藏有的“珠宝”;亦或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式的“袖里乾坤”。如此美妙的文体需要我们带着科学的鉴赏观去细细品味。希望同学们能带着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去采撷那美丽芬芳。

  谈谈散文教案范文二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它思想内涵丰厚,人文底蕴充足,语言精炼优美,表达方式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化等等。散文的学习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散文的教学应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即“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设问要围绕这些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散文的正确解读。

  一、 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来看,可从把握文章“线索”的角度来解读文章

  散文写的多是生活中的片断和场景,“线索”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零散的片断的场景连缀起来组织成篇。如《藤野先生》是以作者崇敬怀念藤野先生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样两种思想感情为明暗“线索”组织材料的。因为厌恶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离开东京去仙台,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离别,最后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崇敬之情,理出了文章的“线索”

  才能把握文章的结构,才能把握文章结构,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分别从形象、语言、意境、意象、波澜、情感、内蕴、哲理等各方面来立体的欣赏散文形神兼备的特点。

  二、 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来看,要仔细地扒敲精细地提炼散文丰厚的内蕴

  散文透过平凡的现象点示不平凡的本质,用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以生活的琐事表达深刻的哲理,运用象征手法将浅显升华到精警,通过激情的抒发来深化文章的主旨等等。我们在阅读和教学散文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以上这些方面对文本进行细细的品味,要注意提炼的过程,巧妙地设问和质疑,准确地把握散文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意蕴、抒发的感情、寄托的情味,审美的情趣等。初三阶段散文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让学生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自己体验。教师可广泛阅览当代散文名作,将其推荐给学生,让其有较多的散文阅读实践。

  散文的作者构思时,经常借助想像.阅读散文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如周国平散文《亲疏随缘》就要借助联想和想像,想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模式、交友的途径和方法、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境界等,从而正确地解读文章,品味人与人关系之味。

  我们也要把赏析技法作为学习教学散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散文的技法多种多样,有些似乎属于诗歌的技法,在散文里也是长用不衰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技法比诗歌还要丰富多彩,如象征、比喻、拟人、精描、概述、议论、抒情……如《藤野先生》练习三:“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明写人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这是品析写作方法。《白杨礼赞》练习二:“排比和反问的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仔细阅读第七段,找出四个反问句,看看其中的句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菜园小记》练习二:“作者写蔬菜、花果、树木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这些都是揣摩语言的意味。

  三、要准确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读散文要抓住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态度,这是散文教学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策略,读散文抓思想感情,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灵魂、核心,去另外寻找文外之意、题外之旨,就是舍本逐末、乱发偏颇之论了。如《藤野先生》到底是作者表达爱国之情,还是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抑成二者兼而有之,可以各执一端,但这些看法有一共同点就是:本文通过叙述往事表达了作者的浓厚的思想感情,若循此生发议论,虽不中的也差不远了。又如《白杨礼赞》练习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回答下列问题。”就是把体会思想感情当作首要任务来完成的。

  散文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的是显性的句子我们谓这“文眼”,有的是隐性的,实际上也是“文眼”,需要我们去概括。“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导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好的散文总是以“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篇中,这个“文眼”好像一根红线将散落于生活中的珠宝联结成一条闪闪发光的项链,真正做到了纵横驰骋、形散神聚。所以,抓住“文眼”,对于把握散文主旨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意蕴上往往有一种意境。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散文作者创造意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融情与景。欣赏这类散文的意境时,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朱自清的《春》,那意境中所含的深刻感情,我们只有在深刻的感情体验中才能领会:“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草软绵绵的”,花儿是那样的充满了生气,那样的鲜美:“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从我们生活中对这些形象的体验,可以看出作者是将生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融于自然景物,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等的描写之中。由此看来,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必须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体会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

  散文作者创造意境的另一种重要方法是托物抒情。这类散文创造意境的特点是把某事物作为自己表达的思想和工具,将思想凝聚在足以吸引打动读者的艺术形象上。如《白杨礼赞》,作者将白杨树赋予人的思想、精神、品格、性情,阅读时就是特别注意揣摩物情结合的妙处,这就不难发现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是赞美某一种人的品格,这样就可以体会到作品的意境之美。

  以上从阅读三个维度的角度表达了对散文阅读教学的看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培养又应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融合实践中进行。这三者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散文文本的过程中,要使这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游刃有余。

  谈谈散文教案范文三

  课前准备:

  1.预习《白鹭》,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散文《白鹭》。

  3.了解郭沫若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槃》、《雷电颂》等作品,这些作品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郭老由此而享誉文坛。然而,郭沫若先生的散文同样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朗读感悟

  1.朗读课文: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想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

  2.齐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思考问题。

  (1)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

  (参考答案: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参考答案: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四幅画面: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

  (3)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参考答案: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

  三、品读思考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品评语言,进而欣赏散文诗的意境,提炼出主题。

  1.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1)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参考答案:“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参考答案:水墨,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本文作者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白鹭,很多地方都是虚写的。)

  (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参考答案: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施,清晰地而展现对白鹭由外在美的刻画升华到其内在美的具体过程,感情也进一步推进。

  2.在品评语言的基础上,进而领会其优美意境,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

  (参考答案: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

  (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

  (参考答案: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学建议: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散文和诗的特点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本文有形无声却有情的优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旨。在这两个环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

  总之,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四、感悟美点

  (1)积累语言:《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转化和富有诗意及哲理的语句。

  (2)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温馨指津:借物抒情的散文往往由赞美物到赞美人,对物的感情其实就是对这种人的感情,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联系这一点。)

  五、课堂总结

  郭沫若先生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歌咏对象——白鹭,又巧用衬托比较的手法,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等比较,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白鹭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到白鹭那种“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六、布置作业

  整理自己关于散文《白鹭》的感受,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