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景散文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8
高中写景散文分析

  散文分析题是中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写景散文分析,以供大家阅读。

  高中写景散文分析一

  一、创设恰当情境,感受散文之美

  写景类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景物描写也非常生动、细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恰当情境,让学生由此感受到散文之美。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式包括如下几种: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特点,写景类散文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快乐的教学情境,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写景散文《泉城》时,首先为学生播放了济南“趵突泉”的美景视频,那汩汩涌出的清冽的泉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笔者配以解说:济南是一座美丽的古城,被誉为“泉城”,古人有诗这样形容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济南的泉水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泉城》……

  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情境首先使学生领略了泉城美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感受泉城美景的高度热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审美基础。

  (二)营造教学氛围,唤起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写景类散文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由此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散文中所描绘的景色之美。

  比如,在执教《九寨沟》这篇写景散文时,为了展示九寨沟的美景,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笔者营造了这样的教学氛围: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九寨沟的照片,在轻柔、曼妙的音乐伴奏下,笔者以亲切、流畅、充满诗意的语言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作了解说,随着解说,学生仿佛置身在了九寨沟的美景之中,为学生体会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渲染了气氛。接下来,笔者指出了文章的重点段落并组织配乐朗读,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爱上了美丽的九寨沟,那发自内心的赞美溢于言表……

  以恰当的音乐营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些美妙的跳动着的音符,引领学生走进所展示的美丽风景图片中,去凝视散文所描绘的美,去品赏散文字里行间所展示的动态美。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欣赏散文,如何去朗读散文,从而提升了审美能力。

  二、鉴赏散文语言,感知美之所在

  写景散文的语言之美可谓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我们教材的中每一篇写景散文都展现出了语言美的特点,其遣词造句、表现方式等都有很深的功夫。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语言的鉴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散文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鉴赏,活灵活现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从而感悟到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审美能力。对写景散文语言的鉴赏离不开对文章的熟读、精读,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中的语言细节、运用字词的精妙等。

  比如,《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中,“就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每一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以及“银雨洒金街”“随风飘飞”“腾空而起”等,生动地描绘了壮美如画的黄果树瀑布,及其对游人性情的陶冶,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连篇。再如《黄山奇松》中的“迎客松”的“遒劲”“斜伸”,“陪客松”的“绿色巨人”,“送客松”的 “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 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鉴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领略了祖国河山中美好的一草一木。

  三、指导学生诵读,提升欣赏能力

  写景类的散文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很适合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和朗读中,散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就会渐渐被学生所领悟、感受,自然而然地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了其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从而获得散文审美能力的提升。

  比如,笔者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如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四、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学习活动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同时,结合课文的内容组织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感受散文中美轮美奂的景物描写,提升欣赏能力。

  比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九寨沟绮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异兽珍禽,蕴含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一片深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小导游――带你游九寨沟”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观看、查阅有关九寨沟的资料,熟读课文等方式,更多地熟悉九寨沟,然后写出一篇导游词,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导游竞选活动,导游词的好坏作为竞选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学生写的导游词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从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到诺日朗瀑布、湖泊的介绍,以及珍禽异兽的描述,语言简洁生动、绘声绘色,将“游客”引入九寨沟这一人间仙境。这一活动使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并进行了拓展性的学习,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运用赏析式教学策略,契合了写景散文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鉴赏散文语言、指导学生诵读、开展学习活动等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对散文的赏析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分享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教学实践证实,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值得广大同仁在教学中不断探究并加以运用。

  高中写景散文分析二

  一、写景的意图

  写景的目的在于写人,不论写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都是和文中人物、最终和作者的内心世界相关联的,都是在写作意图的支配下进行的。但是,懂得写景的作用与方法和不明了写景的意义,或者说自觉的写景与自发的写景,在写景时的心理、思维是不同的,写作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而唤起学生写景的自觉,则是对写景写作思维进行解析的根本目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什么样的情感要表达,就会对这种情感进行特定的“赋形”,古人说这叫“意在笔先”。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根据情感的表达需要营造不同的景物格调,包括景物的构成元素、色彩、明暗、动静、温度、声音、气味等等。

  二、写景的作用

  正如前面所说,写景的最终目的是写人,但在不同的文章、文段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却各不相同,因此,在文章展开时还必须明确景物描写的具体指向。一般说来,以写景为主的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借景抒情,而以叙事为主的环境描写作用有构置人物活动的背景、推动事件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理、营造特定的氛围等等。

  其实即使是以景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写景散文,也不可能没有人的出现,至少作者本人是在场的,从景物里解析出思想内涵,就是作者对景物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讲,景物又是作者感受的对象,是思想感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文章里的物质元素。

  三、写景的思维路径

  景物应该如何来写呢?如果分析叙事的方法、写人的方法那是很容易的,但是写景不同,因为写什么不好确定,怎么写就无处落实。笼统地说,写景主要是确定景物中包含的元素,景物的形状、色彩、明暗、动静、温度、声音、气味等等,但这只是说了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怎么写景只能从思维方式角度去分析,即应该如何加工、安排文章中的景物。

  第一是“入境”,即在写景的时候首先应进入某个场景。很多人讨论写景首先考虑写什么,而根据我的写作经验首先应该是“入境”,即进入到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比如海边、山坡、小巷、村庄、树林等等,这个情境必须是具体的而非概念上的,必须是自己熟悉的而非资料里看来的,因为只有具体的情境才可能为我们选择写作元素提供可能,只有熟悉的情境才可能让我们从众多的画面元素中找到与思想感情相适应的用以赋形的元素。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对写作情境的积累。很多作家经常要体验生活,除了发现生活中的现象、探索现象背后的因素、最终形成创作主题外,很大意义上就是在寻找创作的具体情境;而很多作家的作品以自己的家乡为写作场景也验证了“境”对于写作的意义。

  第二是写作元素的选择,即用哪些景物来构成文中的画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写作者想把读者带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中,也就是景物格调的确定,可以从季节、天气、时段、景物等角度去思考画面的形状、色彩、明暗、温度、气味、声音等具体构成画面的元素,并使这些元素的搭配能够把读者带入作者设计的情境中,感受情境中体现的写作情绪。二是写作者想借助情境创设传递的情绪、思考的内容,即作者通过语言描述的情境符合写作的意图。

  第三是画面对读者思维的激活程度,即通过什么方式强化读者对景物的感受。从写景方法角度看,进行景物描写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静景描写与动景描写、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景物的具体内容(如山水、花草、日月星辰等)。具体说来,一要按方位,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等次序来描写,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并且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二要分清景物的类别,写出景物的光、色、声、味等,既要写静态,也要写动态,还要写出周围的环境气氛。三要仔细观察,不同的季节景物特征不同,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晚的变化。四可以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即对描述的对象作一个概括的介绍,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再分层进行具体的描述。五不要脱离具体的人和事,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则更能使作文生色感人。总之,写景的作文中景色不是孤立的现象,下笔前要考虑到景物和景物之间的联系,考虑到景物和人、事的联系,描写景物时必须渗透着自己的情绪,因此,下笔前不但要考虑到总体布局,还要把一些具体的细节想周到,这样,作文写出来才能浑然一体,生动感人。

  从写景的思维方式来看,其实就是叠加与对比。叠加是对同质景物特征的反复强化,比如写绿,可以写树的绿、草的绿、水的绿、空气的绿等等;对比则是通过异质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同样是写绿,可以转而写红花、彩霞,从而让绿的特征更加鲜明。叠加和对比是从不同角度对读者联想与想象进行刺激,使之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语言刺激进入“二次创作”,构建并感受自己心中形成的画面和场景。

  第四是景与情的关系,即对景物与思想感情融合方式的思考。这是落实写作意图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有景无情,使文章情、境合一的主要思维方式。归纳众多作品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个思维方向可供参考:

  1.同一关系:即景与情的一致性,也就是通俗所说的“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落实到写作手法上就是烘托或者象征。

  2.对比关系:即景与情的反衬性,就是通俗所说的“以乐景写情哀,以哀景写乐情”,落实到写作手法上就是反衬或者情景对比。

  3.互生关系:即景与情的交互性,就是通俗所说的“即景生情”或者“景因情变”,落实到写作手法上就是情景交融。

  第五是描写语言的体验性。语言是写作的主要工具,是写作者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也是作品作用于读者的主要媒介,言语方式不同,产生的刺激与回应也不相同,文学语言除了要把文章的意思传递给读者,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激发读者参与二次创作的热情,并在二次创作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享受文章带来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文章的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说文章的语言对于主题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喜欢用概念化语言而非体验式语言,因此给读者留下的只是一般性的信息而不能引起读者情绪、情感、思想的介入。所谓概念化语言就是指大众约定俗成的语句,比如“他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高兴”就是一个概念化语言,它只是传递了一种心情的类属,不能引发受众的体验;所谓体验式语言(有时我也称之为“感官化语言”)就是作者用以描述自己独特感受的语言,这种语言常常作用于人的感官,比如“他听到这个消息浑身的肌肉都在抖动”,“肌肉都在抖动”表达的是一种感受,读者会用心去体验这种生理反应。写景文章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必须作用于读者的感官系统,而不能泛泛地传递一个意思,也就是说能够给读者深刻印象、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文章,经常使用感官化的、陌生化的语言。

  鲁迅的《秋夜》开头一句话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直接说有两棵枣树不就完了吗?从意思上说是可以的,但是那就没有画面感了。“两棵枣树”传递的是一个信息,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则是个性化的表达,通过思维的变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韵味。

  第六恰当地运用实写和虚写。我这里想说的实写和虚写不是写作学意义上的写作手法,而是如何处理眼前景物的思维方式。写景文章毫无疑问要立足于眼前景物,即可以实写的内容,但是如果只有实景而无虚景,文章便缺少了变化和悠远的韵味,因此用某些元素对实景进行“干扰”、通过想象对实景进行拓展,使文章虚实相生,是写景文章扩充内涵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单纯的写景文章不是很好写,中学生也很少写这类文章,但是在叙事文章中恰当地穿插景物描写可以使文章增添很多韵味,而不以景物为写作主体的环境描写的写作思维,与此大同小异,这里不再另作分析。